close
【影片轉貼於謝怡芬的YouTube頻道】
 
常常聽到某人有憂鬱症,某人有焦慮症,這些症狀在醫院體系都歸屬於精神科,而精神科是一個較新興的科別,礙於民情民俗,久而久之,這種病就被冠以一種偏狹的印象。
 
相較於其他科別,精神病學有更多的未知。人群就像人體一般,當有一個無法判知的東西出現,就會產生某些特別反應,不是同化,就是排擠。所以擁有特殊疾病的人,不一定會被歧視,但一定會承受各種不必要的偏見,精神病患者更是不例外。
 
二十年間,中外各種靈修派別發展迅速,在資訊發達、媒體名人炒作的情況下,似懂非懂的大眾就常常以「正能量」、「正向」等鼓舞的語文,排擠所有人類的「負面情緒」。
 
當朋友悲傷時,他們會刻意阻斷這個重要的情緒進程,告訴他:「不要那麼感傷,你其實已經很幸福了!」
 
當某人發牢騷時,他們會事不關己地說:「有時間抱怨,不如努力奮鬥,讓自己變得更好。」或「這有什麼?我們以前更苦。」作一些毫無意義的比較。
 
有些人在做某些重大決定時,會先想到最壞的打算,這是人類演化出的生存機制,但這種人往往會被嘲笑:「幹嘛那麼悲觀?」
 
殊不知這類的「正向語言」就像毒藥一樣,不只讓人成癮,還偏激地讓人像殭屍一樣,喜歡強迫植入在其他人的價值觀裡,讓「疫情」不斷地感染,還帶有很多副作用。
 
人是複雜的感性生物,過度地強迫自己,會使腦部受到很大的傷害,在這種狀況下,身心會為了取得平衡而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。Jane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 
Janet在影片中提到自己很堅強、樂觀、幽默。
確實!他很棒!幾乎無可挑剔!Janet 是多數人都欣賞的知名人物,但就是因為他太堅強、樂觀、幽默,太自我要求,所以他承載了過多的同質情緒了。事實上,表面愈陽光無瑕的人,心裡的垃圾反而可能更多,因為在過度的強裝下,少了許多適度紓解的機會,在身心俱疲的時候,這些負面情緒會奮起主導自身,當我們愈想奪回控制權時,會愈感到挫折,因為那完全沒有作用。
 
中醫講求平衡,許多事情都過猶不及,你要想壯陽,壯過了頭就會壯出鼻血來,還可能會中風。情志也是一樣,別以為只有哀愁傷身,過度憂思會傷脾胃,影響消化和免疫功能,而活得「太開心」,老了還真的得去醫院「開開心」。因此,厲害的醫者除了會對症下藥,還會用各種飲食、興趣、話術來協助患者心情平和,多管齊下則事半功倍,這是中醫平衡的智慧,事實上也是如此。
 
吳宗憲曾在訪談中提過:「小丑與白痴的差別,就是小丑知道什麼時候該停。」還提到演藝人員離開舞台後的寂寞和心理落差。其實這些心理落差不是壞事,有多少莫名的哀愁,就代表先前有多少莫名的狂喜。人類的心靈為了取得平衡,它有一個自然的機制,如果沒有大喜,自然不會有大悲,這也是為何俗話常講:「樂極生悲」的箇中緣由之一了。
 
人在很多時候,其實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堅強,這對於「聰明人」而言更明顯。腦部較發達的人,神經突觸比較複雜,相較一般人更敏感,當然我們不能泛論所有的人都定是如此,但精神病患者大多都有這樣的特質。就像在一個不是很乾淨的環境裡,正常人覺得沒什麼,但過敏者就可能因此致命。
 
想想,一個過敏的人要強裝自己是一般人,是件多麼危險的事情呀!
 
人貴自知,瞭解並承認自己有所缺陷,並不是一件壞事,如此才能活出自己,進而活得漂亮,就算不能精采,起碼也活得安全。正視負面情緒,就是肯定自己的要件之一,因為情緒生於內心,否定情緒,就等同於否定自己。(嬰幼兒時期的情緒若被過度壓抑,也會導致人格扭曲)好像出國的人在外否定自己的國家,對外譏笑自己的家族,這樣的人,別說旁人看不起你,連自己都會懷疑自己的價值。
 
我在諮商和教學的經驗中,都傾向讓每個人瞭解自己,協助他們擁抱自己的所有特質,讓每個人更完整、更自信。也因此,再怎麼心如鋼鐵的人,來我這諮商後,都會有股想哭的悸動。那就哭吧!哭不可恥,可笑的是那些害怕面對自己情緒,還故作堅強、拖別人下水的人。
 
自此擁抱負面情緒吧!它們就像家人一樣,不管再怎麼討厭,你還是會陪伴他們分享人生,不是嗎?
 
 
arrow
arrow

    王澈|細品耕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